為什麼又會要開始寫網誌?仍然是有感而發!前天又看了 “Seventh Heaven",覺得說 “驚險刺激" 這種感覺真得很難抗拒。就連家教嚴謹的牧師子女依然會追求!不過不同年齡的孩子會做的事情也不一樣,然而就某方面而言接近成年的孩子還是比較有自制力;畢竟家庭教化還是非常有用,只是孩子不可能像玩偶一般完全照著父母的指示過日子。這又讓我想到,很多父母對孩子有過多的期待,因為他們有太多的遺憾,寄望孩子能夠完成他們未完成的願望。
昨晚,我竟然能從天下第一味聽到一些道理,當然這不是第一次,所以說台灣的編劇水準是有在提升。~做父母的怎能因為放手會讓孩子跌倒就不讓孩子學走路?同理,不能因為預測孩子會受到傷害,就不讓孩子面對孩子選擇的事物!~好像這種時候,我們只能說,只要沒有違法亂紀、傷天害理,就可以下決定。作了決定就要去面對,最好是不要後悔,或者是遺憾為什麼逃避。
最後,其實很多時候,對於很多事,我並沒有真正分析得很透徹。這是我有待加強的地方。我真的要練習把政治學的那套分析法應用到所有其他的地方,對於不同的事物依然不能太權變。這是跟朋友聊天時發現的。我看專欄作家的文章,看到他提出的社會現象,可是卻未思考他的責任。還好聊天後我有看了Hillary Rodham Clinton 的 “It Takes A Village" 得到驗證其實依然是父母對孩子的觀念有最大的責任。也許,很多時候我還是太單純了,太相信表面了。
說真的,上述的問題真得很複雜,因為這是個體 (家庭) 與總體 (學校還有社會) 之間的責任分攤的問題。個體與總體的戰爭是永無止境。但是如果我們還是從個體出發,基於個人主義的立場,不要推卸責任的態度;那麼父母對孩子的重要性與影響力當然是遠大於師長及同儕。所以說,當家長們覺得孩子們怎麼那麼趕流行的時候,請不要一味地滿足孩子,或者是怪罪學校;請反省自己是否也是一般隨波逐流、人云亦云? “金錢" 可以解決的問題大概跟它所製造的問題等量,所以它不是個好工具。上述的是個觀念問題,而解決之道就是全家人都應該要活出獨特的風格;這樣的家庭的孩子,就不會跟同學們做那種膚淺的比較。
這背後的哲理其實很簡單,就是佛家所說的 “種什麼因,得什麼果" ;也可以是說方法 (過程) 決定結果 (任何人事物)。我們應該要知道,在浮光魅影下長大的孩子 (如果一直沒有受到刺激而改變),是很難有什麼氣質內涵。這種人的思想態度完全是圍繞著金錢,是非常物質化的。另外一方面關於家長,溺愛不是愛而是陷孩子於不義。備受寵愛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互動,就算這種孩子無所謂依然是不好。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與他人有所互動。備受寵愛的孩子的問題就是鮮少因為互動而檢討自己。沒有檢討當然就沒有改變,也就不會有進步。
新春新展望!希望從今開始我能夠善加磨練自己的分析能力,當然也要更進一步強化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,讓自己可以日新又新、精益求精!